日期:2024-05-28 來源:《秦皇島日報》2023年7月27日B4版
作者: 編輯:齊芳 關注:[]
2023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以下簡稱“東大秦分校”)的《創客實戰訓練營》代表東北大學入選“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課程團隊由來自東大秦分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悉尼智能科技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及控制工程學院的優秀教師組成,多學科交叉、具有多年一線教學經驗的教師們指導學生“雙創”成果十分突出。
此次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是課程團隊多年積累和付出的結晶,也是學校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新成果。
創新+實踐
賦予學生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和實踐本領
實踐能力對于學生開展科創活動,尤其是進行原發性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起,東大秦分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就積極支持教師探索基于實踐的“雙創”課程建設,先后開設了《創新工程實踐》《創新訓練方法》等課程,培育了一批授課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為《創客實戰訓練營》的建設積累了經驗與信心。
“《創客實戰訓練營》的籌備始于2017年,比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提出還早兩年。建設這門課程是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實現‘雙創’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具體舉措,也是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課程總策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張淑梅說。
課程負責人、學校國際化事務特別助理李曉奇表示,面對學生對“雙創”課程提出的更高期待,課程團隊希望通過打造一門標桿課程,對優秀學苗進行全過程的支持,賦予他們創新的思維、創業的意識和實踐的本領。
作為一門選修課,《創客實戰訓練營》如何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作為一門‘講創新’的課程,本身就要求具有創新的特色。我們提出了‘踐行真知’這一主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以項目的方式完成組隊,圍繞學科熱點或社會熱點進行自主選題,通過制作真實產品來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興趣和創造力。”課程主講教師、悉尼學院副院長韓鵬介紹,學生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特定的設計任務,按照從“通”到“專”、從創意到實踐的課程流程,對項目進行推敲、打磨,使每一個團隊完成“競賽級”的產品原型展示。
“創新”是基礎、“實踐”是關鍵。為了讓學生獲得一流的課程體驗、實現在實踐中強化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課程團隊下了很大力氣。
《創客實戰訓練營》注重“課堂學習+課外實踐”聯動推進、一體化教學,積極探索以團隊合作、項目導向、翻轉課堂為主的創新授課方式,推動課程由知識講授向演示體驗、探索訓練、任務驅動和實踐創造變革。
授課時,任課教師鼓勵學生開展基于專業的項目創新,并依托“樹莓派”“Arduino”等智能硬件開發相應的產品,實現既有算法、又有硬件的綜合科創作品。
在課堂外,課程要求學生主動調研社會熱點、技術熱點,探索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社會需求的創業機會,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科創水平。
作為一門高質量的雙創課程,其考核方式也頗具特色。“課程有著多維度的考核要求,在結課答辯時,學生要充分介紹項目的技術優勢和社會價值,并且接受來自多位‘雙創’導師的提問。”課程團隊實踐導師柳彬德說,許多學生在結課后繼續完善自己的科創作品,并在后續的科創競賽中延續自己的實踐之旅。
用心+跨界
一切為了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和效果
“我們十分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在每堂課前,課程團隊會提前至少一小時到教室進行布置。”韓鵬說,以學生為中心、高度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創客實戰訓練營》的一大特色,也是眾多選課學生的最直觀感受。
精心準備的實驗箱、擺滿案例的展臺、細節滿滿的桌牌和討論工具,給學生帶來一個有創新性、啟發性的學習環境。“在有儀式感的教室中感受到了老師的用心良苦。”許多學生在朋友圈中曬出了他們的課堂體驗。
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積極配合課程的開展,為學生作品提供了專門的展示空間,并邀請了行業知名的創業導師共同參與部分課程單元的講授,讓大賽級的專家評委和學生面對面,給學生專業的科創建議和學業指導。
從“智能充電器”到“安防機器人”,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們將學科研究進展、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授課內容,實現了多位教師同備一門課、同講一門課的生動場面。
除此之外,課程團隊成員們的“用心”還體現在教學案例的制作上。教師們結合各自的專業背景,深入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制作了60余個科創智能硬件案例,每次授課時都能吸引眾多學生“打卡”和體驗。
“這些硬件創意不光能夠啟發學生思考,更能給學生以信心——如果老師們都能想得到、做得出來,那么作為更有創造力的當代大學生,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出更優秀的作品呢?”韓鵬說。
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還充分調動智能硬件實驗室、3D打印實驗室等校內資源,以及北島博智科技孵化器等社會眾創空間,積極協調多位“雙創”名師和企業專家擔當課程實踐導師,形成了“課程指導—實訓實踐—賽事檢驗—成果孵化”的全鏈條服務保障機制。
“教師們‘跨界’組合、忘我投入、精益求精,一切為了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和體驗。”張淑梅表示。
“課程的成果離不開學校的源頭活水,離不開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的牽頭組織和各學院各部門的支持。‘有組織’的指導保障、‘有水平’的課程建設、‘有情懷’的授課教師,才能產生‘有成果’的教學實踐。”李曉奇說,《創客實戰訓練營》的課程團隊是學校廣大優秀教師的縮影。這些老師們在授課中表現出的“一定要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的信念,是學校教師育人情懷的生動體現。
深度+溫度
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五年的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團隊成員通力合作,積累了豐碩成果。
據團隊成員介紹,團隊現已發表教研教改論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9項,校級、省級教改課題14項,獲批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20余項,出版規劃教材四部、專著兩部;成員先后榮獲團中央“中國青年創業導師”、團市委“最美創新青年導師”和“最美秦皇島人·最美大學教師”等榮譽稱號。課程入選河北省精品在線課程和河北省一流本科課程。
“有強度、有深度、有溫度”是課程的鮮明特征,高質量的課程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據不完全統計,95%的選課學生通過雙選導師的方式進入實驗室開展后續學習,80%以上的學生已參與學科競賽、發表論文、獲獎或創業,首批畢業生已進入大疆、蔚來、特斯聯、美團等企業工作或進入一流大學深造。
目前,課程在選課平臺上在線選課人數已超1300人次,各類線上平臺點擊量突破100萬次。據上課學生的問卷調研顯示,95%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師的授課水平高,100%的學生認為該課程體驗優于大部分課程。有學生在留言中動情的寫道:“這是大學課程應該有的樣子”。
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不光需要知識的學習,更需要思想的引導。課程團隊提出了以課程深度為芯,以思政溫度、實踐力度為環的“一芯雙環”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圍繞知校榮校、時事前沿、價值信念、學科熱點四大思政元素主題,與思政教師開展聯袂授課,實現了顯隱結合、思業相融的有效講授。
“社會實踐課程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學生通過課程關注社會、關注創新,能夠自然地被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所激勵。” 課程實踐指導教師李巖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思考運用知識造福社會、服務人民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從2015年醞釀探索、2017年成功開課到今年成功獲批,《創客實戰訓練營》課程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培育與建設。相信這個課程,將會激發出越來越多學生的“雙創”熱情,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勇敢地迎接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