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27 來源: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作者:胡心遠 劉敘麟 編輯:齊芳 陶梅 關注:[]
“努力總有回報,成功需要積淀”來自經濟學院的史佳巖同學用自己的努力與拼搏詮釋了堅持的力量、拼搏的力量。在大學期間,她曾獲得國家獎學金、校綜合一等獎學金、創新創業獎學金、省三好學生等多項榮譽,還是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獲得者。如今,她順利保研至浙江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學習為先 全面發展
在剛進入大學時,史佳巖同學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樣因陌生的環境和思鄉的情緒感到不適。但在和輔導員老師溝通交流后,她緩解了初入大學時的焦慮,聽完優秀學長學姐們的經驗分享,她確立了畢業后要繼續讀研的志向,開始心無旁騖地追逐夢想。在學習方法方面,史佳巖探索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我會對知識進行框架化的總結,比如列思維導圖,以此強化對知識點的整體掌握。”史佳巖認為,學習不光要有輸入,更要有經過消化后再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比如可以多做題、講給同學聽,以此檢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課上認真記筆記,課后及時總結復習,從整體到局部,她努力把書本上的一個個知識點更加深刻地掌握。
讀學術論文是史佳巖的另一個學習訣竅,從開始時的一周一篇到如今的一天多篇,史佳巖在通讀、深讀、精讀學術論文中,開闊了學術眼界,提高了對學科專業經典理論與學術前沿問題的思考與理解。除專注學習外,史佳巖還會把時間分類分段,偶爾會利用課余時間彈鋼琴和繪畫,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進行全面發展,使自己的大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注重實踐 善用資源
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眼睛看、耳朵聽、用筆記,更是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史佳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科創競賽。“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備戰‘挑戰杯’而組織的社會實踐,我們團隊到唐山對10余家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2021年,史佳巖團隊在老師和東大校友的支持下,對唐山大型鋼鐵制造企業及白灰窯生產技術世界一流的企業進行了座談和采訪,到唐山市大型鋼鐵制造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聽取專業人士講解、觀察鋼鐵生產線及生產設備,深入了解了共享制造的現狀。在這次社會實踐中,她和團隊成員增長了不少見識,也鍛煉了組織協調、人際溝通、團隊協作等能力。“經過這次社會實踐,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時是軟件不會使用,有時是對行業領域的不熟悉,我們只能不斷地查閱資料,還好有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整個調研和后期的報告寫作。”該調研項目持續時間超過一年,最終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回想起這段難忘的經歷,史佳巖依然記憶猶新。
此外,她還獲得過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三等獎等競賽獎項。作為負責人,她主持了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重點項目,目前有兩篇論文在SSCI期刊發表,突出的科創成績讓她連續兩年獲得創新創業獎學金。

用心服務 爭當先鋒
身為班委,史佳巖同學還承擔著為同學們服務的責任。她任勞任怨、一心為同學著想。通知密集的時候,她會把許多單獨的消息做成一個匯總文件發給大家。而對于不同的課程、多樣的資料,她還貼心地分類放到不同文件夾,方便同學們查閱復習。不僅如此,對于課程重點,她也會在咨詢老師后傳達給同學們,盡好自己的職責。她和班里的同學們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大學以來的每次思想評估均為A檔,學期末時也多次被同學們投票選為“優秀班委”。
除了服務同學,她還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在大二學年,史佳巖曾任經濟學院社會實踐與志愿者部副部長。她組織了去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西河石油希望小學關愛兒童的“愛苗行動”,帶領學院的部分同學為希望小學的孩子們送去物資,并陪伴他們做游戲。同時,她還積極聯系對接學院活動的支教點,組織了暑期支教的宣講活動,鼓勵大家參與到暑期支教的活動中,獲得了同學們的積極報名和熱烈回應。此外,在招募志愿者、社會實踐宣傳答疑、宣傳周末義務勞動等活動中,也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為集體服務,為社會服務,是光榮的使命,是我們青年學子該做的事情。”史佳巖表示。

心懷感激 實現蛻變
“老師是我的引路人,我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史佳巖說,一直以來,她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老師們是她堅強的后盾。“陳俊龍老師是我多個科創項目的指導教師,他給我們提的意見都是直擊要害的關鍵性意見,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田中景老師授課生動有趣,關心學生,在我保研申請學校的時候多次幫我寫了推薦信,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張印午老師學識淵博,對待學生特別有耐心。我經常向老師請教一些專業上的問題,張老師總是很快回復。有時怕我不理解,還會專門打電話講解一遍。”史佳巖還提到了很多老師,她說,老師們嚴謹治學和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令她敬佩和感動,正是老師們的精心培育和悉心指導,讓她擁有一往無前奮力攀登學術高峰的勇氣和信心。
自強是直面艱難困苦的智慧勇氣,是不斷超越自我、收獲累累碩果的寶貴經歷。史佳巖表示,敢于直面困難,勇于嘗試,不懼失敗,走好自己的成長之路,是新時代青年該有的態度。未來,她將始終踐行“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在學習和奉獻的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