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09 來源:《秦皇島日報》2025年6月9日3版
作者:程晉紅 編輯:金子驪 齊芳 關注:[]

數字技術和智能媒介的躍進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式生產和裂變式傳播,深刻改變了人類的信息生產、流通、交互的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把握了數智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契機,洞悉了媒體發展與信息傳播的內在規律,進一步將媒體體系構建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二者深度鏈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其關鍵在于發展好、運用好媒體,打造兼具引領力、服務力和影響力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把牢全媒體發展方向
鞏固意識形態主陣地
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要與全媒體的傳播環境相適應,其落腳點在于進一步釋放主流媒體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相加”邁向“相融”,加快形成“紙媒-廣電-數智”相貫通的立體性主流媒體平臺。傳統媒體長于文字敘事和邏輯表達,能夠充分展現主流話語的科學性、說服力。新興數智媒體則長于圖像呈現和視頻流鋪陳,能夠更好地推動主流價值傳播。二者的有機融合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黨的話語聲量,擴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版圖。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促進主流話語生產和傳播方式與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相對接。充分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工具在整合主流話語資源、輸出主流價值內容方面的優勢,與人的智力活動形成疊加和增益,增加主流話語內容在短視頻、社交媒體、虛擬空間中的“出鏡率”,提升“正能量”內容對于去中心化、泛娛樂化網絡環境的適應能力,破除主流內容產出方面的思維窠臼和宣傳套路,積極吸納多元化、年輕態、當下性的話語模式,提升核心價值體系對于當代青年、趣緣群體、網絡社群的吸引力。
發揮全媒體技術效能
優化公共服務新生態
在文化消費場景日趨線上化、產品日益數字化、方式日益媒介化的趨勢下,要發揮媒體技術效能,激活公共服務的“神經末梢”,打通信息惠民“橋梁隧道”,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一方面,要明晰全媒體在繁榮公共文化、豐富文化服務中的紐帶作用。全媒體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傳播關隘,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客觀限制,將各種文化載體、文化現場轉化為持續傳播的視聽語言,構筑全民性、全時性、全域性的文化消費和文化普惠場景。我們要將全媒體傳播平臺打造成為普及全民閱讀、宣傳民俗文旅、欣賞文藝展覽的多元空間,積極構建公共文化記憶,增強優秀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向心力。發揮VR文旅、數字展廳、虛擬博物館等新業態的積極作用,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借助數字媒體技術,積極搭建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縮小地區差異等帶來的“數字鴻溝”。主流媒體和文化、教育等部門要拓寬溝通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收集、統計、分析功能,了解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傾向以及缺口,運用全媒體平臺優化文化資源再分配,推動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的相互流動與合理配置。
拓展對外傳播新路徑
增強國際話語影響力
我們應當意識到,承載主流思想、優秀文化、核心價值的信息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正面臨算法分發、圈層傳播、輿論噪聲的多重挑戰。《決定》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我們要拓展對外話語傳播的新路徑,讓中國聲音跨越山海、直抵人心。一方面,要積極構建中國話語、中國價值、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聲音場和能量場。從媒體技術上突破國際媒介環境中的算法困局,讓中國聲音能夠從算法偏見、技術黑箱的迷霧中突圍。發揮全媒體在加強內外宣傳聯動方面的優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和媒體對海外用戶的終端觸及力。另一方面,主流媒體要搭建全媒體的宣傳框架,優化中國文化的敘事方式和媒介展演方式。擁有好故事,更要講好、傳播好故事。主流媒體要積極借助大數據的偏好分析模型,采用廣受海外用戶喜歡的敘事方式來言說中國故事,實現有針對性的文化輸出。主流媒體要牽頭社會媒體和自媒體,形成體系化、專門性、多渠道的對外文化傳播布局,使中國文化跟隨全媒體傳播渠道,與日常消費、娛樂方式、文藝作品有機融合。
立足新時代,全媒體建設既要守牢意識形態主陣地,也要深耕公共服務“責任田”,更要創新對外話語體系,打好國際傳播“主動仗”。唯有以系統性改革破除機制壁壘,以技術創新賦能、以全局思維優化傳播生態,方能真正構建起導向鮮明、服務高效、影響深遠的新型文化傳播格局,讓主流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